索尼E18-200银黑两代变焦镜头终极对比:辨识与性能全解析_对焦_一代_防抖
当你在二手市场看到一支索尼E18-200mm镜头时,银与黑的色彩差异是最醒目的信号——这背后隐藏着两代产品的技术演进。作为索尼早期为APS-C画幅微单打造的大变焦比“天涯镜”,银色的一代SEL18200与黑色的二代SELP18200承载着不同的设计理念。本文将带你破解外观密码,并深入剖析两代镜头在光学素质、防抖效能与对焦表现上的真实差距。
一、外观辨识:银与黑的视觉密码
镜头整体颜色:
一代(SEL18200):标志性的金属银色涂层,视觉上更亮眼,更具早期E卡口镜头的辨识度。
二代(SELP18200):沉稳的哑光黑色涂层,与后续索尼主流镜头设计语言统一,更显专业内敛。
型号标识铭文:
一代:镜筒上通常清晰标注“E18-200mmF3.5-6.3OSS”。
展开剩余89%二代:型号铭文变更为“EPZ18-200mmF3.5-6.3OSS”。“PZ”是关键,它是“PowerZoom”(电动变焦)的缩写,是二代最核心的功能升级标志。
变焦环设计:
一代:变焦环是传统的机械手动变焦环,宽大且带有防滑橡胶纹理,用户直接手动旋转来改变焦距。
二代:变焦环设计发生根本变化。它变得更窄,且是电动变焦环。手动转动时阻力均匀且轻微(类似阻尼感),实际驱动的是内部的电动变焦马达。镜身上还增加了电动变焦控制杆(通常在镜头左侧),可像摄像机一样进行平缓的推拉变焦(W-T)。
对焦环设计:
一代:对焦环位于镜头前端,相对较宽。
二代:对焦环位置后移,位于电动变焦环之后,变得更窄。
其他细节:
滤镜尺寸:两代均为67mm。
遮光罩:两代通常都配有莲花形遮光罩(型号ALC-SH129),一代遮光罩为白色,二代遮光罩为黑色,与镜身颜色匹配。这是另一个快速区分的显著特征。
产地标识:一代多为“Made in Japan”,二代多为“Made in China”(非绝对,但常见)。
总结外观辨识要点:看到银色镜身+白色遮光罩+镜身标“E18-200mm”+宽大机械变焦环,这是一代;看到黑色镜身+黑色遮光罩+镜身标“EPZ18-200mm”+窄电动变焦环+电动变焦拨杆,这是二代。
二、核心性能对比:是进化还是妥协?
1.光学结构:稳中微调
官方数据:索尼官方公布两代镜头的光学结构完全一致:12组17片镜片,包含4片非球面镜片和1片ED(低色散)镜片。
实际表现:基于大量用户反馈和评测,两代镜头在中心锐度、整体对比度和色彩表现上非常接近。它们都遵循大变焦比镜头的普遍规律:
广角端(18mm)和长焦端(200mm)光圈全开时,边缘锐度相对较弱,收缩光圈到F8-F11有改善。
中心锐度在大部分焦段和光圈下表现尚可,满足日常记录需求。
存在一定的桶形畸变(广角端)和枕形畸变(长焦端),以及可见的暗角(尤其在广角端全开时),现代机内校正可有效补偿。
色散控制(紫边)在光圈全开的高反差边缘处可见,属该规格镜头的正常水平。
结论:光学素质并非两代更迭的重点,差异微乎其微。期望二代在画质上有飞跃性提升是不现实的。
2.防抖(OSS):效能持平,体验优化
标称参数:两代镜头均搭载OSS(OpticalSteadyShot)光学防抖系统,官方标称可提供约4挡快门速度补偿。
实际体验与“缩水论”剖析:
效能核心一致:大量实际测试表明,在纯手持拍摄静态照片时,两代OSS系统提供的稳定性效果基本相同,都能有效提升低速快门下的成片率。所谓“二代防抖缩水”的说法缺乏严谨测试支持。
结构变化与视频优化:二代为了集成电动变焦(PZ)系统,内部结构必然有所调整。这种调整可能影响了OSS组件的物理布局。然而,索尼的优化方向是提升视频拍摄体验:
协同防抖:二代镜头的OSS系统在与具备机身防抖(IBIS)的索尼APS-C相机(如a6000系列后续机型)搭配时,能实现更协调的协同防抖,提供更好的综合稳定性,尤其在视频录制时。
电动变焦平滑性:电动变焦本身比急促的手动变焦更平稳,结合OSS,使得二代在视频变焦过程中的画面稳定性感知上可能更好。
结论:防抖的静态照片补偿能力没有缩水。二代在结构上因应PZ功能有所调整,但通过算法优化和协同防抖,在视频拍摄的综合稳定体验上可能更有优势。
3.对焦(跟焦)能力:驱动升级,响应提升
马达类型:
一代:采用传统的DC马达驱动对焦。
二代:升级为DDSSM(直驱超声波马达)。这是索尼中高端镜头常用的马达技术。
性能表现:
速度:DDSSM马达相比DC马达,具有更快的启动速度和更高的驱动力。这使得二代镜头的自动对焦速度明显快于一代,尤其是在长焦端或低反差场景下。
精度与噪音:DDSSM马达精度更高,运行更安静(近乎无声),这对于视频录制非常重要。一代的DC马达在对焦时噪音相对明显。
“跟焦”能力:“跟焦”主要指视频拍摄中持续追踪移动物体的能力。二代凭借更快的DDSSM马达、更安静的运行以及优化的控制算法,在视频连续自动对焦(AF-C)的响应速度、平滑度和准确性上显著优于一代。一代的DC马达在视频跟焦时相对迟缓且噪音干扰大。
“缩水论”反驳:认为二代跟焦能力缩水的观点完全站不住脚。DDSSM的引入是对对焦系统(包括跟焦性能)的实质性升级,是二代相对于一代最显著的性能优势之一。
4.革命性升级:电动变焦(PZ)
一代:无电动变焦功能,纯手动机械变焦。
二代:核心升级!集成电动变焦系统。
操作方式:可通过镜头上的电动变焦拨杆进行平缓的推拉变焦(类似摄像机),也可手动转动电动变焦环(转动角度对应变焦速度)。
核心价值-视频拍摄:
平稳顺滑:提供远非手动变焦可比拟的、速度恒定且极其平滑的变焦效果,是专业视频运镜的基础。
可控速度:变焦速度可调(通过相机菜单或部分机身自定义键),适应不同创作节奏。
兼容性与扩展:支持通过兼容的遥控器(如RM-VPR1)或智能手机APP(如ImagingEdgeMobile)进行远程变焦控制。部分索尼机身(如ZV系列、部分电影机)可外接变焦手柄。
静音操作:电动变焦马达运行安静,避免收录变焦噪音。
静态摄影影响:对于习惯快速手动变焦抓拍的用户,电动变焦环的响应速度可能感觉不如机械环直接,但熟练后可适应。其带来的视频能力提升是颠覆性的。
三、其他差异
尺寸与重量:
一代:约75.5mmx99mm(直径x长度),约524g。
二代:约75.5mmx104mm,约524g。二代因加入PZ系统,长度略有增加(约5mm),但重量几乎保持一致。
最近对焦距离:两代在所有焦段均为0.3米(广角端)至0.5米(长焦端),最大放大倍率也基本相同(约0.35x)。
发布时间:
一代(SEL18200):2010年5月发布。
二代(SELP18200):2012年8月发布。
总结与选购建议
外观区分核心:银白vs黑黑,“E18-200mm”vs“EPZ18-200mm”,宽大机械变焦环vs窄电动变焦环+变焦拨杆。
性能真相:
光学素质:两代基本一致,无显著差异。
防抖(OSS):静态照片补偿效能持平。二代因结构优化和协同防抖,在视频综合稳定性体验上更优,不存在缩水。
对焦/跟焦:二代凭借DDSSM超声波马达,在对焦速度、精度、静音性,尤其是视频连续跟焦性能上大幅超越一代,是核心升级点,更无缩水可言。
革命性升级:电动变焦(PZ)是二代镜头的灵魂,为视频拍摄带来了质的飞跃。
选购建议:
选择索尼EPZ18-200mmF3.5-6.3OSS(黑色二代)如果:
你有 大量视频拍摄需求(Vlog、旅行纪录片、活动记录等),电动变焦的平滑性和可控性至关重要。
你 重视快速、安静且可靠的自动对焦/跟焦性能,尤其是在视频拍摄中。
你计划 使用带IBIS的较新APS-C机身,看重协同防抖效果。
你需要 远程控制变焦功能。
你偏好 黑色镜身的专业外观。
考虑索尼E18-200mmF3.5-6.3OSS(银色一代)如果:
你 几乎只拍摄静态照片,且预算非常有限,能在二手市场找到品相良好、价格显著低于二代的镜头。
你极其偏好传统机械手动变焦的直接操控感(对视频变焦无要求)。
对焦噪音不是你的主要顾虑。
结论:
索尼E18-200mm的银色一代与黑色二代,远非简单的“换壳”或“缩水”版本。黑色二代(SELP18200)通过引入DDSSM马达大幅提升对焦性能,并革命性地集成了电动变焦(PZ)系统,使其在视频拍摄领域脱胎换骨。防抖效能与一代持平,且在视频协同防抖上有所优化。光学素质则维持了原有水平。对于现代创作者,尤其是视频内容生产者而言,黑色二代是综合素质更高、更符合时代需求的选择。银色一代则更适合纯静态摄影且预算极其有限的用户。认清外观差异,洞察性能真相,方能根据核心需求做出明智之选。
发布于:江苏省下一篇:没有了